这是上个月写的文章,很长,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我还是想再发一遍,尤其是新来的妹子,可能现在正处于非常非常非常焦虑的阶段,可以好好看下这篇。
昨天也找到了我之前看过的一个数据,上个月写文章的时候就想用来着,但是死活没找到。
再发一下,给大家一点儿信心。
书名好像是《妇科名家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临证经验》,但我也不太确定。
想必所有了解过多囊的女生都知道,在医生、患者圈都广为流传着一个说法,“多囊是不能治愈的”。
我在整理前天文章的时候,突然蹦出来的一个想法,为什么一直都在说多囊不能治愈,难道就没有人怀疑过这个说法有问题吗?
医学上明确了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个病,不过百年的时间,在这百年时间里,这个观念就没有发生改变吗?
有质疑,才会有思考。
我从昨天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累死了好多脑细胞,最终的判断就是,“多囊不可治愈”是一种传统的、不恰当的认知,应该被颠覆了。
我也不是什么专家,说颠覆有点不恰当,至少在我自己的认知里面,我以后要纠正自己的想法和说法了。
时代在不断发展,科学更是目前唯一一个愿意不断承认自己以前的观点是错误的,并加以修正以解释世界的理论体系。
敢于质疑,承认错误,继续思考加以修正,比死不承认错误的那个人,可信得多。
什么是治愈?
治愈,汉语的解释是“使恢复健康”。
多囊能不能治愈,替换成相同的意思是,得了多囊,还能不能恢复健康?
这样一看,是不是就比之前好理解了很多,而且答案也很清楚了。
得了多囊,当然可以恢复健康。我自己,包括很多很多很多同样多囊的女生,现在都恢复了健康。
从硬性指标看的话,体重正常,排卵规律,月经正常,性激素六项正常,B超正常,糖代谢和脂代谢正常,那就是恢复健康了呀。
从医学仪器上看不出自己哪里有问题,不就可以理解为是治愈了吗?
就像现在的新冠,怎么判断一个患者治愈,可以出院?
卫健委印发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给出的标准:“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者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虽然可能有少数人会核酸检测复阳,但这也是很正常的,依然叫“治愈”。
支付宝现在没有每天的数据了,这是之前的。恢复健康了,就叫治愈了。
我们对于多囊治愈的要求,是彻底、永久治愈
再说回多囊。
多囊可以恢复健康,这个毋庸置疑的。恢复的人很多很多,我这里只截几个,大家可以看一下。
(整理起来太麻烦了,还要挨个把头截掉o(╥﹏╥)o)
既然多囊可以恢复,那为什么还是很多人说就是治不好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多囊治愈的要求太高了,不单单是恢复健康那么简单,而是彻底、永久、不复发,把这样的才叫治愈。
这么一说就都明白了,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这样一种病,可以保证彻底永久治愈且永不复发的。
只有死路一条了。
任何一种疾病都可以再复发,为什么只有多囊不可以?
这种先入为主的大帽子,就被这样扣在我们头上了,一旦戴上,就再也摘不掉,好像得了什么厉害的不治之症一样。
这么一想,根本站不住脚嘛!
连癌症都被重新认知了,所谓“癌症没法治”,“得了癌症就得等死”都被彻底颠覆了。
现在很多癌症都可以带病活的好好的,5年以上治愈率越来越高,5年之后很多人都不再需要吃药,完全康复了。
20年前,一个人要是确诊癌症了,精神肯定是要崩溃的,甚至也不治了,直接在家等着咽气。
人在没有了希望和信念的时候,是非常危险的,没几天活头,所以家属千方百计瞒着病人,不能让他知道自己患癌,因为他一旦知道,就没有求生意志了。
但现在完全不一样,癌症可治疗,可康复,现在基本不需要瞒着再瞒着病人了,他可以知道自己的病情,也有信心配合治疗。
而多囊跟癌症比起来,简直没有任何可比性,九牛一毛而已。
可很多医生上来就是一句“多囊不可治愈”,把很多人都吓傻了。
我刚确诊那会儿,也是完全崩溃,在大街上就哭的不行了,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没救了。
可现在想想,正是这种不合理的认知,才更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很多人不敢谈恋爱,甚至在结婚前要遭到婆家要求,必须怀孕之后才能领证。
虽然还是好人多,但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在某个人身上,就是%,她一辈子都会有这种阴影。
罪魁祸首,就是这种站不住脚,但所有人又都相信的说法。
多囊还有很多远期并发症呢,那怎么说?
估计肯定要有人抬杠,说多囊的远期并发症很多,之所以说多囊不能治愈,就是因为它以后会有很大的风险得糖尿病,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等等等。
这些倒是承认,而且也有数据支持的。我还把书上的数据摘了下来。
多囊的远期并发症主要是代谢方面的问题:“二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一些前瞻性及回顾性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群相比,PCOS患者的糖尿病风险增加了2-10倍;PCOS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一项以45岁的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表明,PCOS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7.2%)显著高于同龄的正常女性(0.7%);PCOS患者绝经后心肌梗死的发生概率更明显升高,约为非PCOS患者的7.1倍;40岁以下的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中,19%—25%的患者有PCOS;患PCOS的女性,以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是正常月经同龄女性的4倍”。
这是《中国医学临床百家—多囊卵巢综合征郁琦观点》里面的数据。
没有具体的研究报告时间和统计数字,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
首先,这些数据一定不是新的,我们试着反向往前推。
就像之前关于牛奶的文章里面写过的一样,那些吹嘘日本因为喝牛奶才变成长寿国家的说法,根本就是胡扯。
因为现在日本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都是战前出生的,而日本的牛奶计划是从二战结束之后开始的,喝牛奶长大的那一代人,也就才活到七十几岁,而现在的长寿老人,至少都是八九十岁甚至百岁,跟牛奶计划无关。
上面的统计数字,出现在年的书里,那少说也要至少年的结论了,甚至还要往前。
我没有找到最原始的数据,所以无从考究,那么就假设是年的。
对于这批人远期并发症的跟踪,至少也要40岁左右,也就是说在年,被统计的人群平均年龄至少40岁,今年也就是45岁。
按照多囊发病的平均年龄来看,基本是20岁左右,甚至很多人从青春期开始的。
也就是说,这批人,应该是在年左右就患上多囊了。
看到这里就能明白了,别说年了,就算年,也没几个人医生知道什么叫多囊卵巢综合征。那时候患上多囊的人,可能压根就不知道自己是多囊,只是当成月经不调来治疗而已。
就比如我妈,我现在能确定,她一定也是患有多囊的,闭经,多毛,怀孕困难,放到现在,B超肯定是多囊样改变,性激素六项也肯定是会有问题的。
但她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也没有人知道这个概念,最多就是看看中医,顺其自然。
大家也可以问一下自己的妈妈,看她们年轻的时候,有没有听说过多囊这个词。
国内对于多囊的了解,大概就是近十年才开始逐渐丰富起来。
但即使是在年,很多医生依然不行,懂得还不如患者多呢。
我深有体会,比如不少医生,胰岛素抵抗判断不对,不分青红皂白就是开三个月的达英,说不备孕就不用管,必须查月经第三天的激素等等。
二十几年前大家对于多囊的了解,跟现在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是多囊,也这么过来了。
那一代人,根本不知道多囊需要低升糖饮食,不知道定期复查激素,不知道要做胰岛素释放试验,没有生活方式管理的概念······
而我们这一代人,又是完全另一个方向了,医院的次数,比菜市场要多得多吧,对自己的身体简直了如指掌。
那认知完全不同的两代人,有可比性吗?她们的统计数据,对我们有参考意义吗?
有肯定是有,但真的很小,可以不用放在心上的那种。
我倒是非常想看到,我们这一代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的健康状况的统计。
之前就不止一次地在文章里面说到,我们从二三十岁,就开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坚持三四十年,到六十岁的时候,是一定会比同龄人更健康的。
而且一些国外的比较新的统计数据也开始提出质疑,这个以后再详细说。
总之,我们只要知道,多囊远期并发症风险增加的前提是,没有任何了解、干预和管理。
慢性病,预防胜于治疗
我知道,说了这么多之后,大家还是会担心自己将来会不会得这个癌,得那个病。
可以理解,因为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所有人都是恐惧的奴隶。
只不过,我们所担心的,其实是每个人都会得的。
《中国国民健康与营养大数据报告》统计,慢性病已经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中国人的主要死因,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心脑血管病和肿瘤是影响中国人寿命的两大“杀手”,心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担心的问题,而不单单是我们这个群体呀。
而以上这些疾病,全部都是慢性病。
慢性病最大的特点,就是发生缓慢,痊愈也缓慢。
形象地说,当我们看到慢性病的时候,仅仅是它的冰山一角,在下面还有很大的一块,有着深刻而错综复杂的内在根源。
其中,精神心理因素和自身生活方式,都是这个“内乱”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两个也是一切慢性病的根源。
而期待一种药物,或者保健品来躺着就把慢性病的问题解决了,是不太可能的。
在慢性病面前,医生和药物都不是万能的,要想治愈,只有回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预防胜于治疗。
对于我们来说,就当多囊是给我们敲了一下警钟,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