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彭红霞
今天上午11点,浏阳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刘某某,确诊后,经精心治疗一周,医院新院隔离病区,前来迎接刘某某出院的亲友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是浏阳市治愈的第1例新冠肺炎病例!
确诊
湖北短暂逗留成疫情患者
刘某某,男,45岁,年1月份在湖北京山短暂逗留后回浏。1月27日,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经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性病变,经专家组会诊,考虑疑似病例,当医院隔离病房治疗。随后,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确认为确诊病例。
治疗
从焦虑到配合
为了科学有效应对疫情,浏阳市第一时间就成立了由呼吸、感染、重症、中医、儿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19人市级专家团队,制定“一人一方案”,明确“一人一团队”,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
诊疗过程中,专家团队对刘某某的病情进行了专门研讨,制定了具体治疗方案。刘某某刚进入隔离病房时,持续发烧,同时感到焦虑恐惧,一直不相信自己“这么倒霉”。为消除他的紧张情绪,医护人员积极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耐心安抚,提醒按时服药,送稀饭、营养汤,鼓励他跟家人视频聊天等方式,慢慢地消除了他的焦虑,逐渐配合治疗。
痊愈
精心治疗一周后出院
按照浏阳市委常委会会议要求和部署,医院克服困难,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新院感染科大楼的设备安装调试、启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创造了更佳条件。
经过精心治疗之后,患者无发热、咳嗽等症状,肺部CT显示病灶明显吸收,连续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出院前,再次组织专家组会诊评估,达到出院标准,同意出院。患者出院后,医院将继续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嘱咐居家隔离14天,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抵抗力,不适随诊。
医护人员再次交代患者出院后要注意的事项
美丽的鲜花
绽放着生命的美好
眼角的泪光
诉说着内心的感恩
感恩全力救治的医护工作者
接下来,跟着我们
走进隔离病区
感受共同努力的每一天
在隔离病区
我每天要当19小时“管家”
“先戴上口罩和帽子,然后再穿手术服,接下来分别是防护服、第一层手套、第二层帽子、一次性隔离服、外科口罩、外科手套、鞋套。记住,每个人是两层口罩、两层帽子、两层手套、三件衣服,最后才是鞋套!一共10件,一件都不能少穿戴!”2月6日,距离黎汝芳进入隔离病区已经整整15天了。最后几个小时的交接时间,她将各种护理要点一遍遍圈出来,生怕有任何遗漏。这15天里,她丝毫不敢懈怠——作为医院第一梯队的护理负责人,她更像团队里一位“大管家”:“一旦出了纰漏,别说病患,整个医疗团队的安全都无法保障。”我们跟着黎汝芳的讲述共同来感受她在隔离病区里的一天
6时30分
我醒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给医护人员和病患报餐。吃什么,吃多少,医院都安排了营养师进行了调配。但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在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去平衡口味。报完餐,我要做的事就是清洗12个人的手术服。这个衣服是贴身穿的,因此对它的清洁度要求是非常高的,我决定手洗——浸泡、消*、清洗,一套程序下来需要整整两个小时。清洗完毕,则是打包、封扎,再送去高温消*。这中间,我会见缝插针地抽个时间匆匆扒两口早餐。
8时00分
医护人员就要准备离开清洁区去给病人做治疗了。在他们离开清洁区之前,穿戴衣物成了我管得最细的一项工作:按照程序,医护人员需要先戴上口罩和帽子,接下来穿手术服和防护服,再是第一层手套、第二层帽子、一次性隔离服、外科口罩、外科手套,最后才是鞋套。这半个小时的穿戴过程,我不仅要将每个人的衣服整理成一堆,而且一定要仔细检查他们的穿戴。但凡有一点密闭性不够,我都不会放他们出更衣室。堵在门口的我,可不想任何一个人暴露在不安全的环境里。
9时30分
周围渐渐安静下来了,接下来的工作则是卫生消*。地面、桌面、门把手、电脑键盘,都用一定比例的84消*液抹干净。6个房间再加走廊、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区、治疗室,一圈下来,早已经汗流浃背了。清扫完毕后,每个区域需要轮流用紫外线和空气消*机分别再消*一个小时。待一切忙完,一上午过去了。
12时10分
趁着大家吃午饭的时间,我开始挨个“检查作业”:看看所有的医嘱是否执行到位,病历是否有遗漏,病人的动态如何。别看这个过程不起眼,其实就是起到一个查漏补缺的作用。无论对于医护人员还是病患,每一个细节都能决定治疗的效果。
14时00分
下午的工作大部分是重复上午的工作。看起来挺枯燥吧?可只有亲力亲为这份枯燥,一切才能让人安心。这个事情我认真把关过了,没有纰漏了,心中的石头才会落地。
18时00分
我会再一次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查漏补缺:病历是否清晰,病患是否服了该服的药,该打的针是否都执行到位……幸好,同事们都是理解我的,也从来不嫌我啰嗦。当然,到了这里后,我发现自己的性格发生了一点小变化:说话更加直率。在这场与疫情的交锋中,委婉的言辞都不适合这种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
20时00分
这是一天一次、雷打不动的工作例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将这一天的长板、短板都列出来,一一对应进行发扬或是改进。当然,我也会将自己收集的各类最新资料拿给同事们参考,总希望能帮到大家。
21时00分
隔离区也渐渐安静了,走廊上的灯光亮得出奇。回到了更衣室,我将干净的手术服和帽子全部按每个人的身型、体重清理好,以免第二天耽误时间。接下来则是根据白天的情况与值班医护人员交代,哪些病患需要多加照看或是做心理疏导。
24时00分
除了值班的医护人员,所有人都进入了休息状态。趁着没有人走动,重新开启了搞卫生、消*模式。一个半小时后,我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这些天,我妈一直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去支援武汉了?我只告诉了她,我在单位加班。所以,妈妈就一直“埋怨”我过年也不回去看她。隔离期过去后,我最想做的事情有两件:第一是回去看我妈;第二是去给我7岁的女儿买件新衣服,因为她在电话里哭得可委屈:她羡慕别的孩子,有妈妈陪着过年。而自己的妈妈,到现在还没有给她买过年的新衣呢……
记者手记
有你们在,这座城市由此心安2月4日,也就是我采访完第一梯队的那天,我6岁的儿子在吃晚饭时突然嚎啕大哭。小小的人儿,泪珠子像断了线一般,伤心至极。刚开始,全家人都还在逗趣他。可知道原因后,谁也不忍心再笑话他:因为他听大人们在饭桌上讨论每天的疫情变化,也知道新闻里的死亡人数每天都在增加。他担心外面的病*太多,而他的妈妈则每天都需要戴着口罩出门采访,他怕妈妈生病死掉!家人轮流上阵安慰,最后我向他保证:妈妈会离病*远远的,也不会由此死掉,还要陪他一起长大,活很久很久。他,这才止住了哭声!回到电脑前,我看着采访本上的笔记,看到自己这几天写下的文字,忍不住再与亲爱的读者你,回忆一遍——他是赵*,报了名后担心自己选不上,选上了又得瞒着父母进入隔离病区的感染科医生。与此同时,他也是父母盼着团圆的儿子,更是听到孩子哭声只能将心酸藏在心里的父亲。她是周柳丝,在家里被当成掌上明珠的女孩,更是在母亲的泪眼中毅然出发的普通护士。在隔离病区,她养成了一个习惯,对病患的称呼不是“哥”就是“姐”,用这个温情的称呼来代替“某某床”,只因为她觉得医患原本就是一家人!他是张龙文,淡定加入第一梯队,是因为已经接触过病患的他不希望多暴露一位同事在病*环境里。而与父母视频时,他都选择在休息的时候。因为,他怕穿着防护服的样子吓到父母,不愿意他们担心!他是汪阳,进感染科前,他将怀孕7个多月的妻子送到了岳父岳母家,原因只有一个,他不想为此分心。和团队的其他人一样,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全力救治患者,不留一丝遗憾。他是汤杰,为了配合其他医护人员,他将刚生孩子一个月的妻子撇在了家中,一个人毅然承担起了“放射科”的工作。她是黎汝芳,母鸡护雏一般,一丝不敢懈怠地看着同事们穿戴好10件衣物才肯放行的护理负责人。24个小时一天,她的工作长达19个小时,是整个团队最晚休息的那一个。他是卢靖宇,心地善良的他知道病患有糖尿病后,怕病患容易饿的他四处托人买无糖饼干。隔着护目镜,病患却能准确叫出他的名字。新年他收到了一个同事给的小红包,背后的祝愿是“平平安安”。……第一梯队进入了隔离期,第二梯队毫不犹豫地接过了那根生命的接力棒。如果不是这场疫情,我们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