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胸怀大爱全力以赴守护生命健康郑州大学 [复制链接]

1#

医院医疗救治队出征

今年7月底,郑州暴雨刚歇,疫情防控形势突然变得紧张。7月30日,郑州确诊一例本土新冠肺炎患者。很快,河南省再次吹响抗疫号角。从那时起的一个多月内,奔忙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们,开始了与病毒争分夺秒的赛跑。

派出19批医护人员,开展核酸检测;派出医疗队医院、医院等医院的医疗救治;“升级”防控措施,对病毒严防死守;不断优化接诊流程,让新生命顺利诞生……作为一家三甲妇幼保健院,医院(省妇幼保健院、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三附院”)院党委带领全院干部职工逆行出征、同心抗疫,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抗疫故事。

半小时集结人支援核酸检测

深夜,医护人员在高新区的社区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

7月底,郑州疫情反扑,防控形势紧张,郑州市开展全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7月31日晚上,接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紧急通知要求,郑大三附院需选派名医务人员组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医疗队,支援郑州市全员新冠病毒核酸采样工作。

短短30分钟,数百人踊跃报名,都愿意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最终,医院选出名医务人员组成队伍。不到2个小时,人员、物资和车辆已经准备就绪,等待出发。

“郑州加油!河南加油!”一场简短的出发仪式之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医疗队奔赴郑州市二七区15个社区进行新冠病毒核酸采样工作。

这些医务人员有的刚下夜班、有的要回家照顾孩子,接到命令后,他们顾不上休息,不分昼夜进行采样;为了方便联系,大家在背上写上部门和名字,最醒目的还是“我是党员我先行”……

截至8月1日下午3时左右,郑大三附院首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医疗队按时完成了核酸采样任务。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郑大三附院核酸检测医疗队队员增加至人,在疫情期间连续19次出征。他们整体平均年龄32.2岁,用坚毅的力量筑起了坚固的抗疫防线。

据统计,自7月31日起,郑大三附院共派出医护人员人次,日夜兼程奔赴二七区、中原区、高新区、荥阳市等地支援郑州市全民核酸检测工作。截至8月28日,共采样.93万余份,其中重点人群上门采样5.24万余份。

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

30人连夜组队清晨奔赴商丘

在郑州抗“疫”最紧张时,商丘疫情告急!8月16日晚,郑大三附院接到河南省卫健委通知,需要30名护理人员支援商丘抗疫工作。

全院各科护理人员积极响应,踊跃报名:“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商丘是我的家乡,我要去,请批准我上!”……接到通知后短短半个小时,50余人报名。

8月17日清晨,30名援商医疗队员正式集结,队员中年龄最大的45岁,来院工作已26年,最小的只有25岁。伴随着该院党委书记吴超的“出征”号令,他们踏上征程。

支援商丘抗疫医疗队出征

由小儿心脏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彭宇阁和心理发育行为一科护士长杜晓艳带领的援商医疗队,负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该监护室共有患儿42名,其中29名为重症患儿。

身穿厚厚的防护服,他们除了要做好患儿的救护和护理操作外,还担负起病房里烧水、打水、奶瓶消毒、修剪指甲等生活护理及环境卫生的清理、消杀工作。他们不但是守护患儿健康的白衣天使,更是患儿的临时“妈妈”、临时“爸爸”。

医院连续奋战19天后,9月5日上午,郑大三附院援商医疗队队员圆满完成任务撤离商丘。临走前,警车开道、铁骑护卫、车辆鸣笛致礼、市民自发夹道欢送。

细化上百个流程构建防控体系

此次郑州,郑大三附院地处封控区内,面临的防控压力不言而喻。

8月5日一大早,60岁的保洁王师傅便推着清洁车,对医院急诊科的门把手、地面、桌面等地方进行消杀。按照消毒瓶上显眼的刻度,他娴熟地配置好消毒液,“我们都是经过多次培训的。”一周两次的消杀培训,已经让他对各种操作流程了然于心。

医院入口处设置了核酸采样点、健康咨询点、预检分诊点

防控形势严峻,丝毫不敢松懈。医院的所有人员“全员一盘棋”,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做好院感防控工作。

在医院门外,设置核酸检测点,前来就医的人在现场即可完成核酸检测。而要进入院内,也有“重重关卡”。

“不管三七二十一,谁来都得遵守防控要求。”该院副院长郭晓医院的流程举例,每个人都需携带48小时内核酸检测证明、身份证,并扫健康码,还要配合工作人员测体温,完成基础流调,“我们要把好入院的第一道关,把防控关口前移,对疫情严防死守。”

“从消杀次数到院感培训,从成立领导小组到每日督查,医院先后制定了几十个制度,细化了上百个流程,以追求极致的态度,不断完善防控措施。”该院副院长王军介绍。

完善接诊流程展现“硬核”实力

疫情之下,医院内部仍要保证诊疗需求。

虽然被划入了封控区,但郑大三附院的门诊、急诊、病房等医疗服务依旧正常进行。只不过,门诊患者需预约就诊,进院前所有患者必须完成扫码、测温等“通关手续”。

对于“黄码”“红码”“发热”的急诊病人,医院如何展开救治?

“疼,医生快帮帮我!”8月20日,一位来自封控区的“黄码”孕妇紧急来诊,医院时羊水已破,出现了先兆流产的现象。

情况紧急!医护人员第一时间电话通知产房在隔离分娩间做好接诊准备,同时将孕妇通过固定的接收电梯送至产房,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这得益于之前做过的应急演练。

当天夜里,喜讯传来,该孕妇顺利生产。

据该院产科副主任韩宁介绍,对于情况紧急的非“绿码”孕妇,医院专门设立了过渡病区接诊,单人单间,由固定的医护人员负责对接,直到产妇符合转出条件。

同时,儿科在原来发热病区的基础上,病房也专门设立了过渡病区,确保“特殊”的急诊患儿得到及时的救治。

“我是党员我先上”闪耀党性光辉

作为党员,在党、国家和人民需要时,他们闻令而动,挺身而出。

核酸采样党员先锋队

“谢谢你们!疫情期间,注意防护。”来自长江花园小区9岁孩子的绘画,一下子击中了几天来一直坚持着的李琪。眼泪和着汗水,让她的护目镜一下子起了雾。

李琪今年27岁,是该院产三科的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党员。7月31日那天刚下班,医院的通知,“让报名参加核酸检测医疗队,我没跟他商量就报了名。”为此,她和未婚夫果断推迟了婚期,她说:“特殊时期要以大局为重,婚礼什么时候都能办。”

今年54岁的苏立,是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的一名技师,他在医疗队里年龄最大,也是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他说话做事沉稳而坚定,组员们都说他是大家的“主心骨”。报名时,科室领导考虑到他年龄大了想要劝阻,他说:“疫情面前不分年龄,我是一名老党员必须要带头上。”

......

疫情发生后,郑大三附院党委第一时间向全院干部职工发出“勇担医者使命 守护人民健康”抗击疫情倡议书,号召全院基层党总支、全体党员发挥先锋作用,在值守卡点、组建核酸检测医疗队等重点工作中勇于担当,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书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全力以赴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郑大三附院党委书记吴超说,在疫情防控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也检验着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初心使命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它浸润在明责、履责、尽责中,体现在深入防控疫情最前线,彰显在防疫取得的成效上。(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丁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