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四川、浙江、湖南,
这四所高校来自不同地方,
却奔向同一个目的地,
同一个战场!
他们白衣执甲战瘟神,
托起生命的希望;
他们争分夺秒打响保卫战,
火速驰援第一线!
医院:白衣执甲战瘟神
●战疫数说
医院:
4批援鄂医疗队
名医护人员
第四批医疗队人
负责两个重症病区80张床位
“若有召,召必往;若有战,战必胜。”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医院第一批5人医疗队放弃假期,离别亲人,毅然奔赴湖北疫情最前线。此后两周内,医院陆续派出3批医疗队员人驰援湖北一线。
他们视疫情如命令,踊跃请战;视病房如战场,敢打必胜;视患者如亲人,医患情深,为抗击疫情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视疫情如命令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抗洪救灾、抗击非典、国际援助,每遇突发事件,总有医院人挺身而出奔赴一线的身影。
此次疫情发生后,医院*委第一时间向全院干部职工发出倡议,号召医护人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迅速投入到防控疫情、抢救生命的最前沿。
“我是单身,无牵无挂!”“我身强体壮,还是男生!”“家人都支持,国家有需要,我必须上!”“年非典,我还是懵懂的孩子,被一群可爱的人保护着。如今,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一次真正的英雄!”
倡议发出后,全院医护人员踊跃请战,一个个庄严的签名、一张张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写满了责任担当和无畏精神。
医院*委的“请战书”中写道:“我们有丰富的临床管理经验,能有效支援疫区开展相关管理工作。我们愿为防控疫情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急诊科*支部成立了*员突击队,77名*员纷纷在“请战书”上庄重地写下自己的姓名。“作为一名*员、一名医护人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为*旗添彩,为*徽增光,为人民健康而战!”超声科*支部在“请战书”中写道。
“我是一名有34年*龄的*员,是肾内科*支部书记,也是一名具有35年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终生使命,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请组织接受我的请战要求。”
医院肾内科主任胡昭是该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年近60岁的他,在医院组织第一批医疗队时就递交了“请战书”,强烈要求到疫情最前线支援。
据统计,医院共收到各科室、各支部集体“请战书”近百份,个人“请战书”近份。目前,除已经赶赴前线的人外,医院在请战人员中还选组培训了余人的预备队,随时待命奔赴前线。
视病房如战场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打好“战疫”的重要基础。在医院第四批医疗队接医院东院区的两个重症病区,共有80张床位,救治患者人,其中重症患者67人,危重病人10人。
接管病区后,医疗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按医院的模式设定三级查房制度,规定主任查房、副主任查房、主治医师查房的频次、时间,查房方式,护理交接班流程和时间节点,并根据实际需要补充和完善相关流程。
“明确每次进病区要做的事情,在保证查房质量的同时,减少在病房内的暴露时间。”胡昭说,“后来应用了病房内外视频查房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查房效率,也保证了各项操作技术的高质量完成。”
为了应对重症病人集中成建制管理但医护人员紧张的情况,医院第四批医疗队召开紧急会议,拿出“齐鲁方案”,讨论决定对接管的两个病区总体设计,进行分级、分区管理,把病区分为重症区、危重症区、极危重症区,每个病人都有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贯彻和落实,同时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提升了治疗效果。
因方言不通导致医患沟通不畅,也是医疗队接管病区后遇到的难题。为此,在进驻武汉48小时内,胡昭带领医疗队组织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实用手册》和《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音频材料》。手册和音频内容除了医学常用语外,还包括称谓、生活和鼓励的常用语言,温暖、实用,基本解决了鲁鄂两地医患沟通不畅的问题。
“自从学会了手册的内容,每次上班都会时不时冒出一两句‘济南味儿’的武汉话,这也会让患者感到亲切。”医疗队队员高帅说。
在医院第四批医疗队名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所负责病区已有32名患者康复出院。在胡昭负责第十七病区收治的44名患者中,已有19人转为轻症或治愈出院,重症转轻症率达到40%。
该病区有一位88岁的老奶奶,从敬老院转来时确诊为新冠肺炎、褥疮,大小便失禁,状态特别差。医疗队多次讨论、会诊,不断创新治疗措施和方案。最终,老奶奶奇迹般地逐渐恢复,2月19日时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好转,胸部CT显示病灶明显吸收,连续两次新冠病*核酸检测阴性,可以出院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视患者如亲人
“心有阳光,才能温暖患者。爱无国界,也不会有地域差别。信任会在一点一滴中建立。患者的笑容,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医院医疗队队员季翔说。
通过这些天的战疫,很多队员越来越理解“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俗语的含义了。为解决病人营养均衡问题,侯新国教授除了精心治疗外,还特地把医疗队的食品料理机拿到了病房,一日三次为病人制作营养餐。
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有一位37岁、怀孕29周的患者,入院前已持续发热10天,入院4天后又出现低体温,还伴有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这让她的主治医师——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许霞非常揪心。在精心治疗的同时,许霞把自己的“暖宝宝”给她取暖,把自己省下的水果、营养品拿来给她补充营养……经过14天的治疗,患者在2月22日痊愈出院。
“每每回忆那些感人的瞬间,总会记得患者出院时灿烂的笑容,记得腼腆的大男孩搓着衣角说‘凌晨4点看到你们还在忙碌,你们太辛苦了’,记得退伍*人出院时标准的*礼,记得80后美女出院时‘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山东的帮助’的感人话语……这一幕幕难忘的画面,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张静静说。
齐鲁精神,齐鲁担当,齐鲁力量!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医院医护人员冲锋在前,彰显“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用精湛的医术捍卫人民生命健康,坚定诠释着“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医院精神和“医道从德,术业求精”的院训。
医院:托起生命的希望
●战疫数说
医院:
5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名医护人员
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到武汉14天
接治重症患者人
69人治愈转出
争分夺秒,从大后方飞奔前线。
2月7日,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院)灰墙黛瓦、翘宇飞檐的启德堂前,医院第三批人援鄂医疗队整装待发。
“我志愿献身医学,解除人类之病痛……”集体宣誓时,眼科护士格绒夏姆热泪盈眶。这个90后藏族姑娘又想起了临行时家人的嘱托:“你是华西的护士,全家人为你骄傲,希望你早日战胜疫情,平安归来。”
担当
对格绒夏姆来说,春节小长假是一年中最让她期待的时间,因为可以暂时告别“陀螺般”的工作状态,回到*牵梦萦的故乡丹巴,和家人在炊烟袅袅的火塘边喝茶聊天……
“你是华西的护士,是*员,现在疫情这么严峻,你不该回来的。”而今年,回家休假的格绒夏姆却被家人狠狠责备了。
创建百年的医院,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源地之一,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镇川之宝”。而盛名的背后,是责任和担当。从年抗击非典、年汶川地震、年芦山地震、年九寨沟地震,到援助塞拉利昂、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疫情……在涉及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事件中,华西人都是勇往直前,全力以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华西亦不曾退缩。农历大年三十晚上,由*员带头,名华西急诊科医护人员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申请到武汉疫情防控最前线,这些医护人员的平均年龄不到33岁。截至目前,医院共派出5批次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
其实,格绒夏姆和所有华西医护人员一样,时刻牵挂着武汉疫情。仅仅在老家待了一夜,她便取消了休假,写下了支援武汉一线的“请战书”。2月6日晚,她接到通知,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
时间就是生命。2月7日傍晚,人的队伍在空旷的机场匆匆前行,显得格外孤寂,但每个人的心是火热沸腾的。”。
同时,格绒夏姆还收到大伯元转账,“我代表全家人,向武汉人民付出自己及家人一点爱心捐助,望侄女在工作之余代缴”。
“一定要打赢这场战役!”格绒夏姆攥紧了双手,心中暗暗发誓。
攻关
“来到武汉14天,接治重症患者人,治愈转出69人,超半数重症患者脱离死神控制。”这是华西第三批援鄂医疗队2月25日在湖北省新闻发布会上交出的成绩单。但按照国家对于重症患者配备医护人员的规定,名医护人员接治80张病床,尚缺三分之二的人手。
人手不足、医疗资源紧张,华西靠什么把一半的病人送出重症区?
时间回溯到1月25日,医院内科*总支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支部书记、博士生导师罗凤鸣接到指派,带领24名华西医护人员,加入四川首批援鄂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
临行前,医院*委书记张伟交给罗凤鸣一个重任——担任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临时*支部书记,希望他充分发挥*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临时*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医院在历次紧急医疗救援中总结的经验,与当地的医护团队密切配合,加强合作”。
四川援鄂医疗队进医院毗邻华南海鲜市场,是疫情重灾区,“四川队”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任务相当艰巨。
医院濒临崩溃的景象让“四川队”揪心不已:医院床位爆满,疑似病患、发热病患和家属混杂在一起。缺少防护物资的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人员的感染率很高。30多名医护人员住院,30多人隔离,非战斗减员占到了六分之一。
“当务之急是要严防院感,保障每一个医护人员的安全!”1月28日,在认医院救治现状后,罗凤鸣召集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刘焱斌、副主任护师冯梅开了一个碰头会,商讨出必须马上实施的三大行动:“首要任务是严防院感,即把该院医务人员,包括开电梯的大爷、保安全部筛查一遍,把清洁区和污染区区分出来;其次,重新规划收治病人,轻、中、重症病人,按楼层和房间分级治疗;再其次,尽量做到医护人员零感染,对病人的药物进行一定调整。”
医疗队临时*支部定期举行“特殊组织生活会”,会上,队员们提出问题、总结经验,与本部专家远程会诊,会后,又对诊治流程进行不断的调整。在这样的机制下,医院慢慢步入正轨。
一个个难关的攻破,凝聚着华西人的智慧。
重症患者的治疗是战疫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同时也是控制疫情死亡率的关键。新冠肺炎是呼吸衰竭病,重症患者需要大量吸氧,很多还需要高流量氧气,需求量比正常情况下多了10倍以上。但医院,集中供氧系统压力不足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经过反复商讨、试验,罗凤鸣带领团队把集中供氧系统和钢瓶供氧相结合,用最土的办法增加患者的供氧量。“如果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我们就给患者增加钢瓶鼻导管吸氧;如果患者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仪,我们就给患者增加钢瓶面罩吸氧。”罗凤鸣说,在实践中,多名患者在使用了这些土办法后,血氧饱和度指标出现了明显上升。
2月2日,罗凤鸣牵头撰写了《四川医疗队—医院病人诊治流程(试行)》,对不同病房、不同分层患者的分类处理及诊治流程给出科学建议,为后续疫情防控和病患诊治提供了参考。
“医院有很多应对自然灾害和大型事故的经验与教训,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流程和应急预案,面对紧急情况也有条不紊。”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康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总结前几批医疗队经验的基础上,第三批医疗队中增加医学工程师,对医院供氧系统进行了改造,增加供氧设备、改装供氧管道。到2月15日晚上,基本解决了病区的供氧问题。
“华西医疗队的定位是收治重症病人,把重症患者送出重症区,也就控制了整体死亡率。”康焰说。
守卫
“以前组织上一次次给我帮助,我有义务回报*,哪怕是能多添一个口罩的钱,也是一份力量。因我现已是‘奔九’的人,对我来说时日也不会很长,可能这是我最后一次为*作贡献。不管怎样,我会坚强地活下去,迎接我*战胜病魔、恢复生产、蒸蒸日上、国富民强的大好时光。”
3月2日,89岁高龄的医院老*员秦宜珈,怀揣着对组织多年来关心照顾的谢意,执意要向湖北捐献爱心。秦宜珈家庭条件一般,因为担心学院不接受他的捐款,便写下了这样一封信,托外孙女连同捐款一起交到学院。
医院乳腺外科老专家、78岁的老*员赵扬冰捐款时说:“我知道自己年龄太大,不可能像年轻人一样去武汉一线参加救治,但也想为这次疫情防控作贡献。希望通过捐款,表达我们作为一名华西人、一名老*员的心意。”
这一幕幕,让不少川大师生泪湿眼眶。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川大师生踊跃捐款,支持防控工作。截至3月5日,学校已收到捐款万余元。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不论是前线还是后方,川大华西倾情倾力。有人说华西是一种精神,精神的内核是“守卫家国,致敬生命”!
医院:争分夺秒打响保卫战
●战疫数说
医院:
疫情发生以来
医院共计
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武汉
荆门等地的10医院
浙大一院全科收满!浙大二院双城接力会诊顺畅!医院综合诊治顺利!浙大医院!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保卫战。
应收尽收,是浙大援鄂医疗队的责任;刻不容缓,是医疗救治的浙大速度。疫情发生以来,医院共计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武汉、荆门等地的10医院,全力打好湖北抗击疫情保卫战。
他们是援鄂“浙大*团”,更是医疗“国家队”。
仁心仁术救患者
穿好防护服,戴好帽子、护目镜、口罩,再戴一个头盔面罩。一场气管插管手术,正在浙江大医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肿瘤中心进行。
插管的操作者和患者的距离,只有10厘米。浙大二院医务部主任张秀来介绍,和一般的操作不同,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插管更为复杂,一旦操作出现偏差,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就非常大。
医院,是疫情阻击战的最前沿。浙江省首位驰援武汉的浙江大医院主任医师郑霞,来不及与家人解释,腊月二十九就出征了。“吃百家饭,穿百家防护服,金银潭的我们都在努力!”正如她所说,整个武汉、整个中国都在为战胜疫情而奋斗。
相比疾病,无法与家人见面带来的孤独更让患者感到痛苦。在浙江大学医院整建制接管的重症病房,医疗队员专门为94岁的新冠肺炎患者李奶奶接通了她日思夜想小儿子的电话。这温馨的一幕,体现出浙大医疗队治病更治心的使命但当。
浙大援鄂医疗队将医嘱写在防护服上,为患者过生日,医院温情播报……一个个暖心举措,不仅让大家知道了不远千里援鄂浙大人的高超医术,更彰显了他们的人文关怀。
*员战斗在一线
集结出发奔赴湖北荆门前,留给医院医护人员的时间非常紧迫。但他们做了同一个选择——理发。“头发可以再长,荆门不能不守。”院感管理科90后*员魏晓霞,二话没说就剪掉了为迎接新年刚烫过的头发。
战役一线,临时*支部就是防控一线的战斗堡垒,团结带领浙大医护人员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任务,提高新冠危重患者救治率,打赢湖北保卫战,让*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说,生命重于泰山,时间刻不容缓,疫情防控一刻不能耽误,浙大援鄂医疗队牢记援助使命,以护佑生命、维护健康为首要任务。
“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怕苦、不怕死,为控制新冠病*疫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广大*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中国共产*的坚强领导和巨大凝聚力。”
这是浙大一院外科监护室医生王国彬2月2日在武汉写下的入*申请书,字字千钧。当天凌晨,他所在的援鄂重症患者医疗救治队驰援武汉,并立即投入紧急救治工作。
在湖北,许多表现优秀的医疗队员主动向*组织提交了入*申请书,临时*支部也启动了火线入*程序,将表现特别优秀的入*积极分子推荐发展为预备*员。
坚强后盾是浙大
前线连着后方。战疫期间,浙江大学迅速行动、日夜兼程,广泛动员海内外校友师生,加急募捐,全球采购,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大批紧缺物资实现火速支援。校友会帮助医疗队联系采购办公设备及负责病房的护理用品,积极协调车辆保障医疗队员出行。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联合校友企业设立“浙江大学病*感染性疾病防控专项基金”,启动应急科研攻关,并划出专项经费用于此次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支援保障,第一时间确定方案积极落实,提升对一线人员、援鄂队员的保障力度。
浙江大学专门出台相关文件,医院一线医务人员、援鄂医疗队员及其家属保障工作。
按照“一人一帮扶”方案,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建立个人档案,发动各方实行多方协同、组团服务,及时帮助他们及家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将生活、安全、关怀都保障到位。
医院:火速驰援决战第一线
●战疫数说
医院:
6医院(其中4医院)
第一时间多名医护人员主动递上“请战书”
其中3家医院共选派援鄂医疗队62人
6医院医院的任务
如果没有这场大战,医院*委书记罗志刚,这个春节,将会抽空到上海去看自己满百日的宝贝孙子;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哲,会在厦门陪自己上高二的女儿轻松度假;年轻的护理部干事龚小戎,会在沅陵老家陪伴刚做完手术的母亲;90后护士邓祁祁,会给5岁的儿子策划一个开心的生日聚会;小护士尹艳,会筹划自己的浪漫婚礼……但是,这些计划中温暖而美好的时光,全部因疫情而改变。
出征
腊月二十九,下午两点半。正在上班的罗志刚接到衡阳市卫健委指示:组建一支医疗应急小分队,随时准备奔赴武汉。罗志刚立即布置人员选拔。“要过年了,又是去那么危险的地方,说句实在话,我的心中有些不确定。”罗志刚说。但没想到的是,不到一个小时,需要的医护人员就报满了,还有多名请战者没能选上。
这么踊跃?没有惧怕?队员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我去!
“我爸爸妈妈都从青岛来帮我带两个孩子,我可以去。我是共产*员,应该去。”张玉萍的声音有些哽咽,眼圈是红的;“我还没有结婚,没有羁绊,可以去。”龙艳玲的理由更直接;“我们做ECOM的,本就经常与呼吸道分泌物接触。”易新科,医院ICU的当家小生,ECOM的操作好手,理由简单……
请战理由,很简单,但让人动容。
“根据对疫情的初步判断,我们除了选派呼吸科心内科的医护外,还专门选派了中医科的副主任医师。”罗志刚说,事实证明,医院的这个决策在实战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17人组队,7名*员,战前动员会上,当时就成立了临时*支部,全体非*员还集体写下入*申请书,火线提出入*。17人,除了两名高级职称医生是70后外,一人是90后,其他都是80后。
正月初一下午两点半,在门诊大厅,队员们集合了,队员们的亲人纷纷赶来送行。
张玉萍,孩子、父母、丈夫,一家三代全部到齐,孩子深情地吻着妈妈;吴小慧,中医科副教授,丈夫段忠心是本院麻醉科的副教授,拉着妻子的手,默默无语;易兴科,同为护师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送行,一家三口,孩子紧紧地抱住爸爸,久久不愿松手;唐芬芬,消化内科主治医生,丈夫带着儿子前来送行,儿子吻着妈妈的脸,紧紧贴着;尹艳的未婚夫以及未来的公婆一起前来……
鏖战
按照安排,湖南队的支援地是湖北*冈。正月初一夜里11点,17名队员和整个湖南的全部队员人,到达*冈。
队员们的第一个工作地简陋,是一家“医院”医院。“只用3天,我们就按防控要求完成了病房改造,开始接收病人。”队长陈哲介绍,当时3个病区共收治近名病人。正当大家大张旗鼓准备全面投入工作时,接上级通知,1月30日,湖南、山东医疗队全体转战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我们湖南援鄂医疗队衡阳分队负责的是5楼东病区共54张床位,开科不到24小时病人就全部收满。”陈哲说。
队员们每天三班倒,每班8个小时,加上路上和交接班准备时间,实际上每天工作都在8个小时以上。
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是临时改建的,由于是新开科,隔离区里没有保洁员,没有护工。除帮病人吸氧、吸痰、翻身外,护士们还承担了帮病人喂饭、打水、倒水、清理大小便、打扫等杂活,甚至还帮病人洗澡。学中医的吴小慧会给大家准备好特制的中药“七味饮”,以增强大家的免疫力。
没有空调温度很低,医疗物资也较为缺乏,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的工作热情依然很高。
“21床老爷爷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左边肢体还偏瘫,身上有气切、胃管、尿管,所以清理干净足足花了半个小时。”护士李苑银说。24床爷爷92岁了,牙齿全部脱落,柳竹佳把肉撕成一丝一丝的,耐心地喂给爷爷吃。不愧为精心挑选的医护,李苑银虽戴着4层手套却达到留置针%的命中率。
“7床21岁的小张,口服抗病*药物反应严重,我给他安排服用中药;16床陈姐这两天着凉了,有些流清涕,咳嗽咯白痰,我给她选用了杏苏止嗽散宣肺止咳化痰;44床李姐前期接受了我的中医治疗,这又要求再开中药。”这是吴小慧的日记。
大家的日记里还写道:2医院的医师,为抢救患者做急诊手术时被感染,在自己治疗同时还主动协助医护们管理老病友;42床瞿哥是一位呼吸科医师,入院前曾经管理过近10例疑似患者,他结合自身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更佳的诊治方案……
让大家高兴的是,这两人后来都康复出院了。但是,55床赵叔叔没有任何基础疾病,是病房里面大家“最操心”的危重症患者。23床的阿姨,一个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合并新冠肺炎危重症者,大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十几天后,还是走了。
2月7日,湖南省援鄂医疗队负责的病人有13人出院,其中南华附二负责的病区有7人。2月12日,前线战斗21天后,陈哲、易兴科、李苑银、龚小戎、唐芬芬火线入*。到3月11日记者发稿,队员们所负责的病区共收治病人个,78人出院。
驰援
17人的队员,并不仅仅是17人在战斗。
“你爷爷曾经说过,战斗打响之前不管新兵老兵都有点紧张,但枪声一响,马上好了。”张玉萍的父亲安慰她。“你报了名之后才告诉我……但是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家的。”开战第13天,易兴科的妻子、同为附二护士的谭星给老公写信。“说好今年生日要给你送花的,但我又食言了……”开战第20天,段忠心医生给妻子吴小慧写去长信,他说自己很担心妻子,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才能入睡,“我会照顾好两个崽崽的”,唯恐妻子担心,他又一再表示。
这是家人大后方的强力支援。
医院的支持很具体。1月28日,队员们出发才3天,医院给*冈前线战士的第一次物资采购清单。物资清单里,除防护用品外,还有保暖内衣、袜子、鞋垫、雨鞋、指甲剪、洗面奶、发夹、剁辣椒……甚至还有24包尿不湿。
为什么?记者在队员们的日记中找到了答案。
“7:50,医院(大别山医疗中心),病房共有44个患者。因为防护服较为紧张,我们中间不喝水、不进食、不去卫生间,始终穿梭于每个病房,不知不觉下午5点的换班同事来了。我和组长进行了详细交接后,换了衣服才猛然发现空空的肚子在作响。尽管连续工作10余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拉,我们没有丝毫的怨言。”李苑银写下她1月30日的工作状况。
2月15日下午,南华的第二支援鄂医疗队又出发了,主要从南华附一抽调,32人,目标地武汉,副校长、医学教授姜志胜带队,工作地医院。
到3月7日关舱,小组所在的医疗队共收治确诊患者人,治愈人,且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病人零死亡、出院病人零回头。随后,南华医院13名医护人员驰援医院医疗队,继续投入到紧张的生死救援之中。
本文编辑
杜润楠
责任编辑
杜润楠
文章来源
年3月9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托起生命的希望——医院援鄂记》,记者鲁磊通讯员王彦东
年3月12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白衣执甲战瘟神——医院湖北一线抗疫记》,记者魏海*特约通讯员李宁
年3月14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争分夺秒打响保卫战——医院援鄂医疗队抗疫记》,记者蒋亦丰通讯员柯溢能
年3月14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火速驰援决战第一线——医院援鄂医疗队抗疫记》,记者李伦娥